贺子珍的家族也全是革命者,她哥哥贺敏学1927年就参加暴动,上井冈山,后来在苏区坚持游击战,抗战胜利后担任过山东野战军一纵参谋长。弟弟贺敏仁在长征中牺牲,小妹贺仙圆在1927年暴动中阵亡,另一个妹妹贺怡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因公去世。贺家两男三女,全都投身革命,牺牲了不少人。贺敏学建国后在福建工作,当过副省长,还管交通厅,退休后也活跃在政协会议上。贺子珍晚年身体差,中风导致偏瘫,还有糖尿病,行动不便,得坐轮椅。1979年,邓小平安排她去北京301医院治疗,还让她去毛主席纪念堂看了看,她看到雕像时很激动。1984年,她病情加重,高烧不退,上海领导动员资源抢救,但没救回来,4月19日下午5点多,她在华东医院走了,享年75岁。
她走后,后事怎么办成了个难题。上海市委那边考虑到她长期在上海休养,就建议丧事从简,骨灰直接安放在龙华烈士陵园。那是上海的烈士陵园,级别也算高,但贺家人不同意。贺敏学听到这个提议,当场表示反对,他说贺子珍的组织关系不在上海,她是中央直管的老红军,从井冈山时期起,她的编制就隶属中央红军前委,地方部门没权决定她的身后事。贺敏学这人脾气直,早年在江西湖南搞武装斗争,经历过太多生死,他觉得这不是小事,而是关乎组织规矩和家族荣誉。贺子珍临终前还握着贺敏学和女儿李敏的手,说想靠近毛主席,这遗愿贺敏学得帮着实现。要是就地安葬,不光违背她心愿,还像是在降格贺家的革命贡献。
为什么贺敏学这么坚持呢?因为贺子珍的身份特殊,她不是普通政协委员,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,比很多人早登上山。1927年她就上去了,毛泽东是1927年10月才到的。她在湘赣边特委当机要秘书,直属中央管辖。长征中她那次救钟赤兵,身上留下的伤是铁证,她后来被评为三级甲等残疾,但从没向国家要过伤残补助。晚年病痛折磨,她也没麻烦别人。贺敏学觉得,妹妹一生奉献那么多,现在连个合适的安葬地都不给,说不过去。加上贺家满门忠烈,牺牲了那么多亲人,要是贺子珍留在上海,等于没得到中央认可。
上海市委也没办法,这事超出地方权限,就上报中央。火化过程中,从骨灰里捡出17块弹片,这事让大家更震撼。这些弹片是1935年长征伤的遗留,当时她怀孕四个月,扑挡敌机轰炸,救了钟赤兵。那位钟赤兵后来成了开国中将,活到83岁。弹片一出,贺敏学的理由更有分量了。李敏看到弹片,哭得很伤心,这证明母亲受过多少苦。中央领导一看情况,邓小平亲自批示:贺子珍骨灰放八宝山一室,那是中央领导人安放区;所有中央领导人都要送花圈。这决定打破了常规,因为贺子珍生前最高职务是浙江省妇联主席,但邓小平看重的是她井冈山奠基人和长征贡献。
4月25日,在上海龙华公墓举行告别仪式,邓小平、邓颖超等领导送来花圈。遗体覆盖党旗,火化后,中央派专机运骨灰到北京。李敏亲手把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6号格位,旁边是朱德、董必武这些国家领导人。次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讣告,称她为“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”,特别提到她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、长征女红军,但没提毛主席夫人这个头衔。追悼会上,钟赤兵坐轮椅来,摸着骨灰盒哭,说当年没贺子珍,他早没了。数百名井冈山老红军自发吊唁,有人带永新山茶花,有人带红辣椒,这些是她家乡的东西。贺敏学看到这一切,觉得中央没忘贺家。
贺子珍的一生,简单说就是从枪林弹雨走过来的。她1927年参加暴动,1928年结婚,跟着毛泽东度过革命最难的十年。长征后去苏联,回来后没再回延安,在上海和杭州工作过。1959年庐山会议,她和毛泽东秘密见面,那是他们1937年后唯一一次,毛泽东看到她老了,精神不好,还关心她的生活。毛泽东后来也安排人照顾她,给钱买营养品。贺子珍晚年孤单,但从不抱怨,1976年毛泽东去世,她对着电视坐三天,没说话。她的子女,李敏是她和毛泽东的女儿,后来嫁人,在北京工作。贺子珍还有其他孩子,但命运各异,有的早夭,有的失散。
贺敏学这个人,也是个传奇。他比贺子珍大几岁,1927年暴动第一批,上井冈第一,武装暴动第一,毛泽东夸过他“三个第一”。他负伤七次,建国后在福建干了很多实事,当副省长,管交通,退休后还参加政协。1984年贺子珍病重,他从福建赶到上海,建议用安宫牛黄丸退烧,暂时管用,但他看到妹妹走,还是难过得差点晕过去。他没去北京葬礼,但后来在采访中,总回忆家族那些事,哭过几次。贺家牺牲太多,贺焕文父亲被国民党杀,追认为烈士,迁墓黄土坡。
这事最后这么解决,体现了党对老红军的尊重。贺子珍不是靠关系,她实打实贡献在那。井冈山时期,她是女干部骨干,长征女红军里她是最早的。伤残后没要补助,晚年病重也没多要资源。她的骨灰在八宝山,算是对她一生的肯定。贺敏学坚持没错,这不光是为妹妹,也是为所有老革命者争口气。现在回想,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革命胜利来之不易,那些默默付出的人,得记住。
贺子珍的经历,还反映了那个时代女革命者的不易。她从少女时代投身暴动,到长征负伤,再到晚年养病,一路坎坷但没后悔。她的家族故事,更是典型,满门为国。贺敏学晚年游故地,给父亲扫墓,感慨多。1987年北京采访,他讲贺子珍小时候聪明,革命后坚强。这样的老人,现在越来越少,但他们的故事,得传下去。贺子珍安葬八宝山后,海内外很多人写她的传记,贺敏学成了访谈对象,他总点到为止,不多说隐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