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。
出土文物中的簪饰古人认为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,不能随意损毁;头发随着时间变长,就绾起来盘在头顶,再用长条形的东西固定住——这种长条形的物品便是“兂”。普通百姓最初用木枝、荆条做“簪”,所以称呼自己的妻子为“拙荆”——笨拙的、以荆条束发的妇人,后指对自己妻子的谦称。或许,“簪”的常用材质曾经就是“竹”;随着时代的发展,玉簪、铜簪、银簪、金簪,以及各式精美的花鸟虫鱼造型簪子层出不穷,既展现了古代匠人们的无尽创意,也能反映出它们主人所在阶层的社会地位与身份。
清代《仕女簪花图(局部)》“簪”由“笄”演变而来,据廖丽红在《“笄”与“簪”的历时更替》中考据,在古汉语中,“笄”与“簪”是一对同义词,但“笄”多通行于先秦时期,而“簪”在这一时期用例很少;直至两汉、魏晋六朝时期,“笄”与“簪”呈现出同义竞争的局面,且“簪”的使用频率要高一些;从隋唐五代开始,“簪”开始盛行,慢慢取代“笄”,并保持至今。起初,“簪”和“笄”都不是女性的专用物品,男性也可使用。古人成年后,头上都有成年的的标志——“笄”。女子十五岁成年,如果行了“笄礼”,就是已许嫁且收了纳征礼;若一直不曾许嫁,也是到二十岁才行“笄礼”。男子则在二十岁时行“冠礼”,先用笄束发再固定冠冕。后来,发簪承载了“男女有别”的礼教符号,男子转向更为庄重的冠冕制度,女性则发展出繁复的簪钗体系。
中国簪子演变史(部分)
【诗文链接】: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(八上《春望》)
王福庵篆刻作品: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
【参考文献】:
[1](汉)许慎.汤可敬译注.说文解字(全五册)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18.
[2]李学勤等.字源[M].天津:天津古籍出版社,2012.
[3]胡安顺.说文部首段注疏义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19.
[4]赵学清.说文部首通解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19.
[5]廖丽红.“笄”与“簪”的历时更替[J].青春岁月.2017(02).
[6]国学大师(网站):http://www.guoxuedashi.net.
(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