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语》一共分二十篇。全书的字数有人统计(《内训培训网》)是15900个,不包括篇名。具体字数如下:
(1).《学而》
493字;
(2).《为政》
579字;
(3).《八佾》
689字;
(4).《里仁》
501字;
(5).《公冶长》 869字
(6).《雍也》
816字;
(7).《述而》
873字;
(8).《泰伯》
613字;
(9).《子罕》
806字;
(10).《乡党》
642字;
(11).《先进》
1054字;
(12).《颜渊》
992字;
(13).《子路》
1035字;
(14).《宪问》
1340字;
(15).《卫灵公》904字;
(16).《季氏》
863字;
(17).《阳货》
1019字;
(18).《微子》
618字;
(19).《子张》
824字;
(20).《尧曰》
370字 。
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,儒家思想的创始人。一生著述颇丰。相传曾修《诗》、《书》,订《礼》《乐》,序《周易》,撰写《春秋》。孔子死后,他的弟子们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,整理编成《论语》。应该说《论语》是一部口语性很强的言行录,虽然书中主要讲的是治国、治学、修身,但是,很少引经据典,没有晦涩难懂的词语,就像一般的家常话。
《论语》这部书一共有15900个字,我感兴趣的是当时孔子用家常话(口语)用了多少汉字。好在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强大,我用笨办法,采用替换修改的办法,一个字一个字的去筛除,得到的结果是1315个字。这使我很是吃惊。
一般说人们掌握了3000个常用汉字基本上就可以读书看报了,《论语》仅仅用了1315个字(还包括很多现在基本不用的生僻字)就基本上就记述了孔子的一生和主要的思想,用字数量仅仅是现在《新华字典》的十分之一。(2011年6月,《新华字典》第11版正式出版发行。新版本共收录了13000多个单字。)
中国的汉字有着越来越多的发展趋势。汉代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,总数达到10516字,其中有1163个重文,单个字数是9353个字。到了清代的《康熙字典》字数达到47035个字。据说现在有字典收字达到14万只多。我想这些多出来字其中大多数是异体字、别字及生造字。
《论语》一书用的最多的是“子曰”二字,其中“子”字出现973词,“曰”字757次,几乎占了《论语》全书的十分之一多。这与“子曰”二字在《论语》中的讲述的内容有关。不过现在“子”字作为名词词尾,“曰”字一般用“说”字,在今天的小说里估计也是用的最多的两个字。
粗略(没有严格核对分类)统计各类词如下表:
词类
字数
总使用数
占全书字数%
使用频率%
1.名词
397
4280
27
11(8)
2.动词
336
3463
22
10(8)
3.形容词
268
1301
8
5.5
4.各类虚词
144
4336
27
30
5.数词
23
238
1.5
10
6.方位词
18
220
1.4
12
7.语气词
11
515
3.2
47
8.代词
8
306
2
38
其他
110
1161
7.3
10
合计
1315
15900
100
12
可见单个字数出现最多的是名词、动词词、形容词,约占总字数1315的76%。但是出现的频率最低。(如果将“子、曰”二字的因素考虑进去的话,频率更低。)名词2次以下的278个;动词2次以下的186字;形容词2次以下的字136个。
名词、动词和形容词使用次数合计9044字数,约占15900字数的57%。
各类虚词使用次数4336,约占总使用字数15900的27%。
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语气词,平均每个字使用47次;其次是代词38次;各类虚词30次。如:“之”字出现611次;“不”出现582次;“也”字出现532次。
相比之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
在一般的口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语气词,其次是代词;最低的是名词、动词和形容词。
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使用的字数最多,与叙述的内容有关的词则出现频率较高;
字数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与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的产生关系极大。
附:
现在的版本共用标点符号13种,5441个。与全书字数的比是1:3,可见古代书籍没有标点符号可以节省多少功力。当然代价就是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困难。